《中医疗法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与效果》
中医疗法在癫痫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,且具有一定的效果,以下是具体介绍: ### 中药治疗 - **祛痰止痫法**:中医认为“无痰不作痫”,痰是致痫之源。癫痫病人或因形之痰闭阻肺络,出现喉间痰声漉漉、口吐痰涎;或因无形之痰蒙蔽。这些痰证有的是由于脾虚运化失职,水湿所化的痰,形成热痰、燥痰所致。临床需根据患者痰邪性质不同,分别选用清热化痰、燥湿化痰、理气化痰、搜风化痰等法,如礞石滚痰丸等方剂,以消除痰邪,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. - **祛风解毒止痫法**:风邪也是导致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。外风多因寒冷或风湿之邪,从口鼻或皮毛入经络,可见严重头痛、麻木等症状;内风则多因肝阴不足、肝阳上亢,风痰血瘀扰乱神明而引起癫痫。临床症状表现为发作迅速、变化快、复杂多样,或出现紧张性惊厥、肢体肌肉抖动、两眼斜视等。治疗时需采用祛风解毒的药物,如天麻、钩藤等,以平息内风、解除外风之邪,从而控制癫痫发作. - **活血化瘀法**:适用于颅脑外伤,或小儿难产、颅内出血所造成的癫痫。癫痫发作时,人体脏腑气血失去平衡而发生紊乱,气机紊乱导致血流不畅,气滞则血瘀,血瘀又会加重气机不利。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,促进瘀血的消散,提高疗效,常用的药物有桃仁、红花、川芎等. - **化滞通腑法**:又称清热止痫法,适用于中医所说的“食痫”,即由于饮食失节而诱发的癫痫病,小儿痫病用此法者较多。癫痫发作时多数伴有胃肠道的症状,如打嗝,脘腹胀满,纳呆厌食,或反复呕吐,或阵发性剧烈腹部疼痛。常用的消食化滞药物有山楂、槟榔、麦芽、鸡内金、神曲、莱菔子等,通过消食导滞、清热通腑,使肠胃功能恢复正常,减少癫痫的发作. ### 针灸治疗 - **发作期**:可选取内关、水沟、百会、涌泉、后溪等穴位进行针灸。水沟穴具有醒脑开窍的作用,可在癫痫发作时迅速恢复患者的意识;内关穴可调节心经气血,宁心安神;百会穴位于头顶,为诸阳之会,可醒脑提神;涌泉穴为肾经井穴,具有滋阴益肾、平肝息风的功效;后溪穴通督脉,可调节阳气,缓解癫痫发作时的抽搐症状. - **间歇期**:可选取印堂、鸠尾、间使、太冲、丰隆等穴位进行针灸。印堂穴位于眉心,可醒脑宁神;鸠尾穴为任脉络穴,具有理气化痰、宁心安神的作用;间使穴是心包经的经穴,可调节心包经气血,宁心安神;太冲穴为肝经原穴,可平肝潜阳、疏肝理气;丰隆穴为胃经络穴,可健脾化痰,通过调节脏腑气血功能,预防癫痫的发作. ### 按摩治疗 在癫痫间歇期,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时,可选择风池穴、神庭穴、大椎穴等穴位进行按压、点按治疗。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,具有疏风清热、醒脑开窍的作用;神庭穴位于头部,可镇静安神、醒脑开窍;大椎穴为督脉与诸阳经之会,可调节阳气、振奋精神,通过按摩这些穴位,可起到调节脏腑功能、平衡阴阳、预防癫痫发作的作用. ### 中医疗法的治疗效果 - **减少发作频率**:中医疗法通过整体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,改善脏腑气血功能,从根本上调节人体的内环境,从而减少癫痫的发作频率。虽然中药治疗的见效相对较慢,但长期坚持服用中药,并配合针灸、按摩等疗法,可使患者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,发作次数明显减少. - **减轻发作症状**:在癫痫发作时,中医的一些急救方法,如针灸等,可迅速缓解患者的抽搐、意识丧失等症状,减轻发作的严重程度。同时,中药的长期调理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体质,使发作时的症状逐渐减轻. - **改善生活质量**:中医疗法注重调节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,不仅可以控制癫痫的发作,还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、饮食、情绪等方面的问题,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。与西药治疗相比,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,对患者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也较小,更适合长期服用. - **增强体质,减少西药副作用**:中医治疗癫痫强调辨证施治,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治疗,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患者的体质,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。对于正在服用西药的癫痫患者,中药还可以起到协同作用,减少西药的用量和副作用,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.